冈仁波齐观后感

时间:2025-06-24 19:57:44
冈仁波齐观后感11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11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冈仁波齐观后感1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3

因为一同事早会分享,得知了这部电影,在听完他分享后,除了震惊还有好奇,想一定要看一下这部电影。

两个月左右前,翻到了这部电影,看了半小时左右,因为情节太过平淡,放下了,没有看完。

今天,再次看到这部电影,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只有震撼和敬佩。

这11人组成的队伍,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年幼无知的小女孩,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有自幼残疾的少年、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不同的渴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电影中有许多小细节让我唏嘘不已。

当前方路上充满积水,他们没有选择徒步行走,而是脱掉厚重的衣物,继续磕头前行,走过那个低洼时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已经湿透。

一辆越野车撞向了他们堆放帐篷的车子,看到越野车里面呼吸困难的人,他们没有索要赔偿,唯一的运输工具被毁坏无法使用,他们只是选择负重前行。

运输工具被毁坏男生就靠人力拉着推车,女生就继续磕头前行,等到了一个休息点,男生们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磕头走过刚才拉推车走过的路。

途中遇到一次轻微的泥石流小女孩不知所措的趴在地上,她身后的两个青年就趴在她身上为她承担这份危险。

朝圣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当问题发生时,没有任何的慌乱,所有人一直都能保持很平静平和的心态,按照掌舵者的决定去执行,这或许源于他们提前预计到了这些可能问题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源于在朝圣面前,其他任何事情都只是小事而已吧。

纵使在交通工具毁坏,要用体力去拉着车子前行的决定面前,没有责备,也没有任何抱怨,行为和思想都出奇的默契,这也是源于共同的信仰的力量吧。

影片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却让人由衷的敬佩那些能够走完朝圣之路的人。

冈仁波齐观后感4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 ……此处隐藏1999个字……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平静......但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通过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息,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热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看见自己,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己会怎么样?用以照鉴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己,如果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么选择?

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碍时时以轻松愉快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历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向往的归宿——神山。

冈仁波齐观后感9

生长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从生下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所以,村民从出生就接受藏传佛教义的教育,他们虔诚、顺服、时常悔罪。从杨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冈仁波齐。

有人因为杀牛杀多了,有人因为自家盖房子死了人,有人因为剩下年岁不多,大家带着各自的罪和虔诚的心上路了。朝拜路上有时晴有时雨有时下雪,有时雪崩,但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为了朝拜,无论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划断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烂了脚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块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妇生产,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他们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或是没有了经济支撑,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都没有阻碍他们前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诩为聪明的人看到他们的行为会非常不解,他们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农活,撇下了家人,费钱费力费时还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种风险,竟然不为了世俗角度的经济利益。我想,很多自诩为聪明的人应是不理解这群朝拜者整日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何动力。因他们眼中只有现时有利可图,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这些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教义,让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然而,人的认知总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可以获取物质利益,但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匮乏,而信仰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自诩为聪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审判,因此做事会往往纵欲,没有底线原则,无所顾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无边界的欲望叫人盲了双目,钝了知觉,失了控制,表面辉煌,内心腐烂,如一个烂醉的人。欲望需要教义约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烂醉,而正确而虔诚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没有信仰,至少应为自己立原则,树界限。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确。路对了,不怕遥远。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

冈仁波齐观后感10

这两天,朋友圈在刷完屏幕后被称为《okaren Boqi》,看过和没看过的人都被含泪的影评感动和鼓励。电影评论提醒那些看过电影的人比较描述是否与数据一致,然后添加幕后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没有看到的内容。那些没见过面的人正计划和家人一起去。

我两天前也去看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被照片刺穿了好几次,被他们的虔诚和平静刺穿了。然而,不管我们流多少眼泪,别人的故事终究会过去。我们还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自己的故事。如何让这种震撼发酵成营养,成为通过反思滋养我们生活的动力,是文艺作品的终极目标。如果你不能将能量用于自我理解、拥有和使用,几天后热量就会消退,一切都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油就是油和水,你仍然过着过去的习惯生活,不管作品多么令人震惊和感人。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个生动的场景,而是在别人的灵魂里看到自己。观看后的感觉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置于那种情况下,问我会发生什么?向自己学习并改正自己。

当我看书、看电影和听故事时,我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种情景中。我问自己,如果那一刻是我,我该如何选择?

我将这一年的朝圣之旅延长了20xx多公里,以实现我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路上的每一次朝圣,这是我想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我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惊喜,但这并不妨碍我时不时地以简单、愉快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它们。没必要担心。士兵们将挡住水,覆盖大地。没有必要问生活的结果。只是它会在黄土下面变成一缕烟雾,而体验过程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必急于得到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停下来闻花香,停下来喝杯茶,爬山涉水。你只是选择毫不犹豫地向前走,犹豫和失望!最终到达你向往的目的地——圣山。

冈仁波齐观后感11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了解资金投入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越一个亿。影片震惊心灵的两点:一是漂亮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漂亮、独特而又神秘的区域,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与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真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清新好看的镜头语言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大家。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生、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一般的牧民,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期望,只不过几句容易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以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职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非常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孩子,没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真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了解剧组在拍摄时,遇见一辆旅游大巴,车上仿佛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汽车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信仰,只不过信仰的东西不同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假如每一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大家就不会再去纠结于生活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